2008年9月25日,搭載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載人飛行任務,三人默契配合完成了我國航天員的首次太空行走任務。
(資料圖片)
十五年后,航天員景海鵬四度飛天,作為指令長在中國空間站開展長達約五個月的“太空出差”。從神舟七號到神舟十六號,中國載人航天取得了哪些質的飛躍?
任務時長:大幅提升
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飛行時間相對較短,航天員乘組在太空中執行了為期約三天的任務后返回地面。
而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作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需進行約5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大量空間科學試驗。這也顯示了工程在長期太空駐留和任務持續方面的能力和經驗的提升。
航天員的任務:更加全面復雜
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最具有挑戰性的是航天員要身著艙外航天服首次離開飛船在太空中獨立操作與行走,展現了航天員過硬的身體素質和能力。
而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中,航天員要實施常態化的、更長時間的出艙作業,還要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載荷在軌試驗,進行艙外載荷安裝等任務,承擔空間站維護維修、保障系統運行和執行緊急任務等多重角色,因而在體力、心理素質和科學研究能力等各方面面臨了更大的挑戰。因此,中國航天員的培訓和選拔體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為航天員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堅實基礎,此次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是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種類型航天員構成的全新組合。
技術飛躍:從驗證到常態化開展
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成功返回軌道艙,我國航天員成功實現首次太空行走,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
如今,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航天員乘組的在軌工作安排內容更加全面、形式更加豐富,也將趨于常態化。在神舟十六號任務期間,乘組共將迎來2次對接和撤離返回,并開展多領域大規模在軌試驗,有望在新奇量子現象研究、高精度空間時頻系統、廣義相對論驗證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此外,在開展科普公益活動方面,神舟十六號乘組還開展了太空授課活動,讓載人航天再次走進課堂。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首次承載三名航天員,相較以往飛船具備了更可靠的載人能力和適應性,軌道艙為適應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了全新設計,具備支持航天員出艙的氣閘功能,并兼做航天員工作和生活艙。
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在設計和性能上進行了改進和升級,采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材料,更美觀、更現代化、更適合航天員操作,出艙活動也通過空間站上航天員的專屬氣閘艙來開展,為航天員的工作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短途“蝸居”在神舟飛船之中,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了更加便捷智能的“太空之家”,可供航天員在太空長期駐留。
從神舟七號發射到神舟十六號飛天,展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過去十五年中的巨大變化。從圓滿完成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到開展長期太空駐留和空間站建設運營,工程在空間技術水平、航天器性能、航天員素質與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展現出了強大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航天人將繼續取得更大的突破和進步,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