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姑蘇區文化館內,舞蹈作品《泊》正在緊張排練,為即將到來的第四屆蘇州市群眾文化“繁星獎”表演類作品決賽做著準備。“這支舞蹈立足蘇州本土文化,以大運河為載體,以外地漁民的視角再現蘇州文化的繁榮,和以往相比,有一定的突破。”滄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滄浪街道位于姑蘇古城西南,是大運河流經蘇州的重要區域,轄區內包含萬年橋、古胥門、百花洲、盤門三景、蛇門、健身步道等眾多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為滄浪街道的文藝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從2014年至今,滄浪街道先后與姑蘇區文化館共同創作《憶糖粥》《木刻春秋》《戤壁書》等“非遺三部曲”,并憑借《小儒弄10號》等作品連續獲得省“五星”工程獎。滄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滄浪街道創新推出運河三部曲,《泊》作為該系列的開篇之作,是激活城市人文遺存,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的有力嘗試。
據了解,《泊》以外地漁民一家三口的視角,再現了姑蘇城胥門碼頭的繁榮場景,描繪了姑蘇人民富裕的生活。“在運河的第一縷晨光里,幾艘船相交而過,船夫把船靠岸,和孩子踏上胥門碼頭的市集。繁華的市景讓他們流連忘返,一家三口賞昆曲、聽評彈、學繡花,體驗著蘇式生活。傍晚時分,船就要開航了,小女孩在桅桿上升起精致的蘇燈,帶著蘇州的文化遠行而去。”編導表示,舞蹈《泊》通過音樂、舞蹈語匯、舞美燈光等,描述了大運河是一條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紐帶的內在精髓,更在舞蹈中突出了“運河是流動之河”的思想。
“舞蹈《泊》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的特征,為了突出這種特征,我們對每個舞蹈動作、使用道具均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只為了更好地表現出大運河的蘇州風韻。”負責人表示,在音樂創作的初稿中,特意突出水的特性,展現出江南水鄉的意味,讓觀眾感受到千年大運河生生不息的魅力,傳頌著運河兩岸的繁榮生機。
大運河是蘇式生活美學向外傳播的途徑之一。滄浪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運河”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舞蹈作品《泊》以外地旁人的視角來看待姑蘇文化,在刻畫作品文化性和藝術性的同時,再現了蘇式生活典范的具體物象,為各層次人群提供了解讀蘇式生活典范的方式,“對于蘇式生活,不同的人群從不同的角度會有很多不同的認知。然而宜居宜業高品位,親切典雅不做作,是人們對蘇式生活的共同理解。” (嚴松 )